常見癌症
結腸直腸癌
腸癌多出現於患者的大腸部份,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的部位。如能在未擴散的階段及早發現,結腸直腸癌是可以有效醫治,且在很多情況下甚至能完全治癒。
結腸直腸癌概況
結腸直腸癌在香港是十分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僅次於男性的肺癌以及女性的肺癌、乳癌。二零零八年每十萬人就有57.8人患上結腸直腸癌。
病因及高危因素
常見症狀
結腸直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如果發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請諮詢醫生意見,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致的。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會為懷疑患上結腸直腸癌的人士進行以下檢查:
如何治療結腸直腸癌?
以下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合併使用,視乎病情而定:
醫生會按照病人的病情計劃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結腸直腸癌普查
四十歲或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檢查並無發現異常,可每五年再作檢查一次。此外,亦應每年做指探直腸檢查及糞便隱血測試。
我們為結腸直腸癌的高危人士提供普查套式計劃,包括基本身體檢查、錄取病歷、指探直腸檢查、腹部檢查、糞便隱血測試、結腸鏡/仿真結腸鏡檢查及跟進服務,歡迎查詢。
預防結腸直腸癌
眾多癌症當中,結腸直腸癌均能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作有效預防。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均衡飲食、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作適量運動。由於大部份結腸直腸癌皆由大腸內的良性瘜肉增生引致,故此作定期結腸鏡檢查,如發現瘜肉,將之切除,亦有助預防其病況出現。
結腸直腸癌概況
結腸直腸癌在香港是十分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僅次於男性的肺癌以及女性的肺癌、乳癌。二零零八年每十萬人就有57.8人患上結腸直腸癌。
病因及高危因素
- 年齡:四十歲以上的人士患上結腸直腸癌的機會較其他年歲為高。
- 家族及個人病歷:如家人曾患上結腸直腸癌(尤其是直系親屬)或遺傳性大腸瘜肉症,得病的機會較高。曾患有卵巢癌或乳癌的婦女亦然。
- 瘜肉:瘜肉是大腸內的良性黏膜腺性增生,尤以五十歲以上的人士患上較為普遍。瘜肉可分為數類,其中以腺性瘜肉演變成癌症的機會較高。
- 患有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直腸炎等腸道炎症的人士,患上結腸直腸癌的機會較高。
- 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亦會增加患病機會。
常見症狀
結腸直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貧血
- 大便習慣異常(例如便秘或腹瀉),大便有血
- 腹痛及嘔吐
- 體重下降及疲倦
如果發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請諮詢醫生意見,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致的。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會為懷疑患上結腸直腸癌的人士進行以下檢查:
- 身體檢查:包括指探直腸檢查,醫生會戴上手套,塗上潤滑劑後,探入直腸檢查是否有腫塊。此外,亦會做腹部檢查,以找出硬塊,檢查肝臟是否有脹大的情況。
- 驗血:這包括糞便隱血測試,探測糞便內極微量的血液,以及驗血檢查是否有貧血及CEA偏高的情況(CEA是與結腸直腸癌有關的腫瘤指標)。
- 鋇灌腸檢查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透過顯示大腸的輪廓,檢查腸臟是否有異常狀況。
- 結腸鏡及活組織檢查:醫生會用一條軟管(結腸鏡)放入直腸內,從而檢查整條大腸的情況,並抽取細胞或組織樣本作活組織檢查,透過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異常的變化。
- 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以偵測癌細胞的遠距離轉移。
如何治療結腸直腸癌?
以下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合併使用,視乎病情而定:
- 外科手術是治療結腸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微創手術方式是近年外科手術的一大進步,其好處是手術後傷口小、康復快。如腫瘤在直腸下部,將之切除後,病人可能需要接受結腸造口術,在腹部位置作人造肛門。
- 化療:現有的化療並不能徹底清除原發性結腸癌細胞。但對於手術時偵測不出的微轉移癌細胞,手術後若施行化療,能將之清除,並能有效預防癌症復發。化療亦有助延長末期結腸癌患者的生命。
- 放射治療:手術後施行放射治療,證實能有效預防直腸癌於原位復發。放射治療與化療一併施行,其效果比單獨施行更佳,能增加直腸癌患者的痊癒機會。
醫生會按照病人的病情計劃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結腸直腸癌普查
四十歲或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檢查並無發現異常,可每五年再作檢查一次。此外,亦應每年做指探直腸檢查及糞便隱血測試。
我們為結腸直腸癌的高危人士提供普查套式計劃,包括基本身體檢查、錄取病歷、指探直腸檢查、腹部檢查、糞便隱血測試、結腸鏡/仿真結腸鏡檢查及跟進服務,歡迎查詢。
預防結腸直腸癌
眾多癌症當中,結腸直腸癌均能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作有效預防。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均衡飲食、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作適量運動。由於大部份結腸直腸癌皆由大腸內的良性瘜肉增生引致,故此作定期結腸鏡檢查,如發現瘜肉,將之切除,亦有助預防其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