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什麽是特发性脊柱侧弯?与孩子的姿势不正确有关?
儿童脊柱侧弯最常见的种类是青春期特发性儿童脊柱侧弯,常见於青春期,即儿童生长速度最快的时候,通常为增高阶段,继而恶化及至停止变化,一般都在几年之间。骨骼成熟後,脊柱侧弯便会停止发展。这类特发性脊柱侧弯是由遗传因子变异引起,坊间经常误解是孩子坐姿欠佳、姿势不正确、书包太重或长期打电玩等引起,但其实都并无关连,因为这是一个脊柱结构性病变,而非姿势变化引起,所以姿势跟这种变形不应混为一谈。
Q2. 哪类儿童会有较大机会患上特发性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否只影响外观?
特发性脊柱侧弯在孩童年幼时可以毫无徵状,直至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才出现。在香港,这类病童大多是女性,而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约是六比一。女生通常在十岁开始增高、发育,身体开始出现性徵,直至11、12岁开始有月经,14岁半至15岁就完成发育期,所以侧弯亦是在这个时期出现,而恶化至停止都是在这四年至五年间出现,因此,这个病症需要及早发现。
在初期阶段侧弯情况尚算轻微时,就当及早发现,再作适当治疗。如不治理,大部分可观察到的都是外观影响,除非侧弯情况非常严重,否则对身体健康并不构成直接影响。部分侧弯会在发育期恶化,严重情况下会影响病童心肺功能。如果侧弯影响腰部,病童年长後或会出现早期退化问题,大部分人年长後都会有腰背痛,但假若腰骨不直,日後就会更早出现退化的後遗症。
Q3.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患有脊柱侧弯?又可以如何治理?
特发性脊柱侧弯通常不会引致疼痛,病人会觉得不痛就没大碍,所以都不积极治理或检查脊骨。由於病人的情况早在青春期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趁这个时机、在他们病情尚轻时,去找出这些情况,而不应等病情恶化至明显可见,连家人、体育教师都能发现时,就已属较晚的阶段。
至於怎样及早发现呢?其实香港政府自1995年起,已安排「衞生署学生健康服务」,每年安排学生接受免费身体检查。除身高、体重、视力等检查外,其中一项就是脊骨检查,因为这个病绝非在九岁就一定出现;若不出现,不等於十岁都不会出现。我们每一年都要做检查,直至他们发育完成。这项「健康服务」经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後,每年可接受一次检查,检查只须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或是普通科医生在场就可以做到。一般会请学童向前弯腰,留意背部有否不对称情况、会否有一边高一边低,初步检查便已完成。如有怀疑,我们会再安排光学检查。目前有不同类形的光学检查,但由於X光有辐射,我们不希望孩子平白无故照X光,所以通常会经过几个阶段检查後,当医生认为有明显症状,才会安排照X光,检查清楚孩子是否有侧弯。
至於为什麽要在早期安排检查呢?因为越早发现这类病童,就越早可以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这个制止方法就是透过穿外用支架。支架的功能就是避免侧弯在往後的发育期间继续恶化,即像一条火车轨,让火车沿着路轨走,不会左右偏离,所以应在早期开始穿着支架,而非待情况恶化才穿着。病人必须明白支架只能预防恶化,而非将脊柱回复笔直,因为火车本身已偏离,我们只能及时将之固定,情况不再恶化,防止侧弯情况在这段时间弧度不会由小变大,就已达成治疗目的。
Q4. 如果孩子需佩戴支架,这会对他们造成不适吗?日常生活又有什麽需要注意?
支架由半软半硬的物质制成,藉以固定腰椎。每天佩戴时间越长越好,因为目前已有实质科学证据,指佩戴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我们一般会要求病童每天佩戴支架20至22小时,除了洗澡、做运动、游泳等,都应持续佩戴支架。很多病童初期会抗拒佩戴支架,甚至不少家长都会抗拒。佩戴时当然会觉得不便,因为佩戴後姿势虽然非常正确,但病童就难以完全放松身体,不能慵懒瘫坐或侧坐靠背,但因为这正是佩戴支架的目的,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即大约一星期左右,大部分病童都能够适应。我们常跟病童开玩笑,指他们穿戴支架後刀枪不入,他们就会很开心,很乐意佩戴。
Q5. 佩戴支架就可以解决脊柱侧弯情况吗?
如果病童佩戴支架一段时间後,侧弯情况没有变化,至病童14岁、14岁半左右发育期完成时,就可以停戴支架。但若在佩戴支架期间脊骨变形持续恶化、不能受控,则须考虑接受手术。或是如果诊断时已太迟、求诊时侧弯情况已很严重,已未必适合佩戴支架作治疗的话,这些病人或须接受手术以防止侧弯继续恶化,顺道尽量矫正已变形的部分。不过即使矫正,都不可能将脊柱完全变直,所以不能期望接受手术後,脊柱就能回复笔直。
另外,手术会将有病变的一段脊柱融合,即将一节节的椎骨融合成一组,使这组骨不会继续变形,但这部分就再不能活动。手术中会植入「内固定」,如螺丝、金属棒等,以支撑位置。然後再「植骨」,即将一节节的椎骨融合。两三个月後,这些骨便会相互融合,变成一整组。
目前有一些较新的方法适合某些合适的病人选择,称作非融合手术。非融合都是手术方式,不过手术时会置入一种柔软的「内固定」,以将变形矫正,植入这种「内固定」後,仍可保留脊椎的部分活动,有需要时亦可以将之拆走或破坏。这些都是较新颖的方法。家长必须与医生商量,了解清楚病童是否适合接受这些手术,因为这方法未必适合每个情况。
更多医疗信息影片,即上:养和医疗YouTub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