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哺乳媽媽可以回復懷孕前的飲食習慣?
產後餵哺母乳期間,媽媽的營養需求比人生任何階段為高。除了要生產營養豐富的母乳外,亦要補充懷孕及生產期間的營養流失,加上需要幫助傷口復原,所以媽媽對多種營養素的需求會增加50%至90%。媽媽可能經常會覺得肚餓,但其實身體可以消耗懷孕期間儲存的脂肪作能量,每天只需要攝取較懷孕前多大約20%至30%能量(約500千卡)便足夠,所以食物質素非常重要。
Q2. 媽媽的飲食會影響母乳質量嗎?
母乳的營養成分不單會根據寶寶的成長需要而改變,它的味道和營養成分亦與媽媽的飲食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如果在授乳期間,媽媽的飲食均衡而多元化,寶寶日後亦較少偏食和出現敏感。母乳內的好脂肪酸DHA、維他命A、D、碘質、膽鹼,以至壞脂肪酸等成分,跟媽媽的飲食和營養水平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母乳內的鈣質、鐵質和葉酸成分相對穩定,如果媽媽從飲食攝取不足,身體會聰明地從媽媽體內提取儲備,確保母乳的營養滿足到寶寶的需求,所以媽媽的均衡飲食對於母嬰健康是非常重要。
很多媽媽都擔心自己奶量不足,坊間亦流傳各種增奶和回奶的食物,令到媽媽在飲食上有許多顧忌。研究發現個別食物對媽媽奶量的影響因人而異,沒有一致的科學實證。一些健康的「增奶」食物,媽媽不妨加入在日常飲食中,例如木瓜、麥皮、三文魚及果仁等。但是,一些高脂肪、高糖分的所謂增奶食物,例如豬手、雞腳、珍珠奶茶、增奶曲奇等就應該適可宜止,否則可能增奶不成,反而變成增磅。此外,這些食物或令母乳比較濃稠,增加塞奶和發炎風險。
另外亦要留意一些草本食物,過量攝取或會令媽媽腸胃不適。如果食物味道本身較為濃烈,可能會影響寶寶胃口,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其實媽媽的身體會因應寶寶的需求而調整母乳的產量,達至供需平衡。至於有助增加奶量的方法,媽媽可以留意寶寶的吸啜是否有效、是否採用回應式餵哺。媽媽飲食均衡、有足夠休息和保持心情愉快,反而能對奶量有正面影響。
Q3. 何謂均衡的母乳餵哺飲食?
澱粉質方面,建議媽媽每日攝取約四個拳頭大小的高纖澱粉質,例如紅米、糙米、麥皮、麥包、根莖類蔬菜,例如粟米、薯仔等等。高纖維的澱粉質不單能增加飽肚感,亦可令媽媽的血糖和心情較穩定。蛋白質方面,建議媽媽每日攝取兩至三個掌心大小的優質蛋白質,例如瘦肉、海鮮、雞蛋、豆腐和各式豆類。蔬果方面,建議媽媽每日攝取最少兩碗蔬菜和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盡量揀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以攝取不同的抗氧化元素以及增加媽媽的飽腹感,令體重控制更為有效。建議媽媽攝取兩至三份高鈣質食物,例如低脂奶類、芝士、乳酪和加鈣豆漿等等。此外,媽媽飲食上毋須滴油不沾,好的脂肪酸對寶寶腦部發展非常重要,亦有助媽媽預防發炎和便秘,好的脂肪來源包括果仁、三文魚、牛油果等等。但就切忌吃肥肉、皮層或加工食物。在三餐以外,媽媽應添加兩至三份營養豐富的小食。
Q4. 有哪些營養素要特別關注?
第一個要留意的營養素是碘質,它對寶寶的生長和腦部發展非常重要。有研究發現,香港的哺乳媽媽一般單靠飲食,未能攝取足夠碘質,建議媽媽每天額外進食最少150微克的碘質補充劑,同時增加膳食中的碘質,例如加碘鹽、紫菜、海產、蛋黃和奶類等,要注意每周不宜進食多於一次海帶,以免攝取過量碘質。
第二個要留意的營養素是維他命D,它除有助促進鈣質吸收、對骨骼健康相當重要外,亦能增強免疫力和穩定情緒。最有效吸收維他命D的方法是曬太陽,一般食物中的維他命D份量不多,如果媽媽不常曬太陽或進食深海魚,建議每天補充600IU的維他命D。母乳內的維他命D亦較少,一般亦不建議寶寶長時間曬太陽,所以按照國際指引,建議母乳餵哺的寶寶每日補充400IU的維他命D。
第三個營養素是奧米加3脂肪酸DHA,它對寶寶的腦部和視力發展非常重要,有助媽媽傷口復原,亦能預防乳腺炎及產後抑鬱。建議媽媽每天攝取200毫克以上DHA,但如果媽媽能在每星期進食8至12安士的深海魚,則毋須額外補充。
第四個營養素是越趨受關注的膽鹼,它能支持正常細胞功能,影響寶寶腦部發展和皮質醇水平,媽媽每天需要攝取550毫克以上,然而一般飲食只能滿足六成需求,而且市面的產前產後營養補充劑都未有添加這個營養素。不過,雞蛋是膽鹼的豐富來源,建議哺乳媽媽每天進食一隻雞蛋,當中的天然卵磷脂更可預防塞奶。
第五個營養素是鈣質,原來哺乳期間媽媽的鈣質會無可避免地流失,但只要媽媽每天進食兩份高鈣食物,就能滿足每天1000毫克的需要,並不一定要額外進食鈣片。有研究發現,如果媽媽在哺乳期間有攝取足夠的鈣質,她日後的骨質甚至較從前好。
一般而言,媽媽可透過服用懷孕期或哺乳期的綜合營養補充劑,補充一般在飲食中較難以攝取足夠的營養,但它們並不能取代均衡飲食。另外要提醒素食的媽媽必須補充維他命B12。
Q5. 哺乳期間媽媽要戒口嗎?
哺乳期間媽媽的飲食並無太多限制,適量進食一些令自己開心的食物,能有助媽媽持續餵哺母乳,例如魚生、沙律、軟芝士等食物都可以進食,但要盡量避免高水銀含量海產,並要確保來源可靠和乾淨。
雖然咖啡因和酒精會進入母乳,過量攝取會影響寶寶的腦部發展及變得焦躁不安,亦會影會媽媽的乳汁分泌。如果媽媽每天攝取少於200毫克咖啡因,或偶爾飲一杯酒,母乳中的咖啡因和酒精濃度,在媽媽飲用後一小時內最高,需要大約兩至三小時才能代謝,所以咖啡和酒都應在餵哺母乳後飲用,相隔兩至三小時才再餵哺,這樣對寶寶的影響就較為輕微。建議在寶寶三個月大後,媽媽才開始飲用咖啡和酒,但如果寶寶有不良反應,媽媽就應暫時避免。
除非媽媽本身對某些食物過敏,否則在哺乳期間避免食物過敏原,並不會降低寶寶發生食物過敏機率。母乳是最佳的低敏天然食物,如果媽媽發現每次進食某些食物後寶寶的腸道、呼吸系統或皮膚有不良反應,媽媽可以暫時停止那些食物,並觀察寶寶情況有無改善,而不需要停止餵哺母乳。
Q6. 餵哺母乳令媽媽更難修身?
其實餵哺母乳是最有效的修身方法,因為媽媽每日製造乳汁消耗的能量幾乎等同媽媽跑步一小時的運動消耗。媽媽產後切勿因心急瘦身而過分節食,令奶量受影響。一般而言,只要飲食得宜,加上持續餵哺母乳並配合運動,產後大約6至9個月媽媽便能回復產前的體重。
Q7. BB應在什麼時候戒奶?
從懷孕至寶寶兩歲的1000日期間,是寶寶腦部和身體發展的最高峰時期,身體免疫力在兩歲以上才逐漸成熟。因此世衛組織WHO、UNICEF、AAP、ABM以及ACOG等國際組織都一致建議應以純母乳餵哺寶寶至6個月,引進固體食物後,亦應繼續餵哺母乳,直至寶寶至少兩歲以上,並無上限。餵哺母乳對母嬰的身心健康,毋庸置疑是最好的,人奶路不容易走,但媽媽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媽媽加油!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