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風有甚麼治療方法?



 









Q1. 缺血性中風有甚麼治療方法?
當血管閉塞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出現,每分鐘會有約200萬腦細胞死亡,所以治療急性中風的目的,是要盡快使這些血管回復暢通,從而恢復腦部血液的供應。

一般而言,有兩種治理方法:第一種是靜脈溶栓治療,在靜脈注射溶血藥物,令阻塞血管的血塊溶解,恢復血管暢通。第二種是經動脈取栓術,利用微導管在腹股溝位置,經股動脈置入頸部血管,甚至腦部血管堵塞的位置,再透過儀器將堵塞血管的血塊取出。相對於溶栓治療,這種方法即使在發病後較長的時間仍可進行。目前有兩種施行的技術,一種是吸啜術,另一種是機械取栓術。吸啜術的原理是將導管伸延到血塊位置,利用吸力將之吸走。第二種是利用類似支架的爪子,透過微導管伸延到血塊位置,將之抓住及取出。兩種方法的效果都同樣理想。

Q2. 經動脈取栓術是否適用於所有病人?又有甚麼限制?
其實不論溶栓治療或是取栓治療,最大的問題在於時限。原因是當超過時限,因血管閉塞而壞死的腦細胞會越多,當壞死的腦組織太多,即使我們能恢復腦部血液供應,這些壞死的組織亦會因抵受不住重新供血的壓力而造成腦出血,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一般而言,溶栓治療的時限約是3至4.5小時,若(發病至治療)超過這個時限,我們一般不會建議進行溶栓治療,取栓治療的時限較長,我們一般會以8小時為時限,即病者在發病的8小時內,接受這種治療的安全系數甚高。

Q3. 若病發超過8小時,就無法治理了嗎?
由於出血風險及時限關係,若病人由發病至接受治理的時間 超過8個小時,往往未能接受取栓治療,尤其當病人起床時才被發現中風,時間更難以估計。譬如病人在早上8時起床時被發現中風,他的發病時間可以是清晨5時,也可以 是零晨12時或1時(即他剛入睡的時間) 。這直接影响了他是否適合接受治療。近年醫學界有新突破,利用磁力共振和人工智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為病人完成掃描,並即時分析有多少腦組織已壞死,或尚有很多腦組織僅屬缺血而喪失功能,但未至完全壞死。這些病人因此可以透過取栓術恢服正常功能。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後,有更多病人能從手術中受惠。現在有部分病人的治療時限,已可以擴展至16小時甚至24小時 。

Q4. 除了留意「三高」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預防中風嗎?
想要預防中風,除了要防止「三高」外,亦要認知「危險訊號」,即「小中風」的徵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它的徵狀與中風類近,譬如說話時突然辭不達意、一邊手腳感覺無力或虛弱、單眼視覺變暗或中央視力模糊,但徵狀通常會在短時間內消退。當這些情況出現,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這預示著身體已出現問題,若不及時處理日後出現大中風的機會相當高,有時這是由於頸部及腦部的血管收窄而引起。如果病情嚴重,除了口服藥物外 ,可以考慮使用支架擴張技術。像治療心臟病的「通波仔」 手術一樣,腦部或頸部血管也可以做「通波仔」,技術是經過血管置入支架,再透過球囊將收窄的位置擴張,支架會在已收窄的位置維持(血液)暢通,從而達到減低中風的風險。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