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





Q1. 角膜是甚麼?
角膜是眼球前端正中央的半圓拱形透明組織,是眼睛的最外層,可以保護眼睛。由於角膜是透明的,可以將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讓我們可以看得見事物。角膜由眼球的最外層至最內層,可以分為五層。這五層組織有不同厚度,五層角膜組織中的最內層,即最接近眼球內部的角膜部分,稱為內皮層,由單一層細胞組成。角膜內皮層的功能是將角膜內多餘的水分排走,以保持角膜透明。這層細胞非常珍貴,因為每人一生就只有這一層,當細胞流失或受到破壞,它就不會增生。
 
Q2. 角膜病變的原因是甚麼?
角膜出現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傷、刮傷、受損,甚至是受化學液體灼傷等。角膜受感染亦是常見原因之一,因細菌、病毒、真菌、亞米巴變形蟲等引起的角膜感染,都會引致角膜潰瘍。即使角膜的潰瘍已經痊癒,亦有機會留下疤痕,令角膜的清晰度大減。此外,如角膜本身有結構問題,例如錐形角膜等,都會令角膜容易變形,無法聚焦到視網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影像。另一種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內皮層細胞開始流失,成因包括病人曾接受眼內手術、眼睛長期發炎、因青光眼導致眼壓過高等問題,都會令內皮層的細胞流失。當內皮層細胞流失或不足時,角膜就會出現水腫,變得渾濁不清。這些都是常見的角膜病變情況,導致有可能需要進行角膜移植以改善視力。
 
Q3. 角膜移植有哪些種類?全層角膜移植手術是甚麼?
角膜移植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第二類是板層角膜移植手術,板層角膜移植亦可再細分成前板層角膜移植和後板層角膜移植。
 
全層角膜移植手術是將病人的整個角膜移除,然後將捐贈者的角膜裁剪成適當的大小,再縫合在病人的眼睛表面。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的傷口較大,且需要縫線,所以康復時間較長,影響提升視力的效果,此外,由於手術涉及將整個角膜移植,所以亦有較高的排斥風險。
 
Q4. 板層角膜移植手術是甚麼?有哪些新趨勢?
至於板層角膜移植手術,須視乎病人角膜病變的情況,是出現在哪一層角膜而定。如病變在基質層以上的範圍[** insert graphic],我們可以考慮進行「前板層角膜移植」,病人本身的後彈力層和內皮層可以得到保存,這可大大減低術後排斥機會。由於前板層角膜移植亦需要縫線,視力提升亦須一點時間。

如果病變問題發生在內皮層細胞,我們可以考慮「後板層角膜移植」。通常普遍會做一種叫「基質層 / 後彈力層 / 內皮層角膜移植(DSAEK)」的手術,我們會將部分基質層、後彈力層和內皮層移植到病人眼睛,這種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切口大約4至5毫米。移植用的角膜毋須用線縫合,只需用氣體固定位置。因此,術後的視力提升和康復,都會較理想和較快。此外,因為移植組織相對較少,所以排斥的風險亦較低。
 
近年,全球和香港在角膜移植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在「後板層角膜移植」方面,目的是把更少量的捐贈者(角膜)組織移植到病人眼睛,從而大大減低排斥的機會。因此,就出現了這種「後彈力層/ 內皮層角膜移植(DMEK)」的手術,圖中綠色框著的位置,就是我們需要從捐贈者的角膜,移植到病人眼睛的組織,主要是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內皮細胞層只有大約0.02[CK1] 毫米,切口僅有3毫米,所以術後康復會更快,視力有機會提升至病人病變前的狀態,所以是全世界和香港近年大趨勢。
 
Q5. 在接受角膜移植手術前和手術後,病人有何須要留意的地方?
在接受角膜移植手術前,要接受手術的眼睛的病情應已受控,例如眼壓需要正常,或發炎已受控一段時間,這有助提高角膜移植的成功機會。術前亦應保持眼皮清潔,減低眼睛受感染的機會,也有助減低術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醫生為減低手術期間流血情況,會要求病人停用凝血藥物,這樣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機會,以及減低相關風險。病人手術後應聽取醫生意見,要定時用藥和定期覆診。

至於後板層角膜移植手術,由於毋須縫線固定角膜,利用氣體固定角膜在眼內的位置,術後病人需要仰臥最少24小時,這需要病人的配合,才能提高手術的成功機會。手術後應避免游泳、劇烈運動,應多休息以加速痊癒。

如醫生在術前發現病人的個案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潰瘍,通常在角膜移植手術後,會為病人處方抗病毒的藥物,以減低病毒在新角膜的復發機會。這些藥物通常要服用超過一年,希望病人可以理解和配合。
 
Q6. 我明白術後要慢慢適應,但哪些情況應立刻求醫?
病人接受手術後需要覆診,但在覆診期前,如有出現以下情況,病人不要猶豫,應盡快求診,例如眼睛劇痛、視力驟降、持續眼紅、流眼水、怕光等,都毋須等覆診才見醫生。病人應盡早求診,檢查眼睛角膜的情況,術後病人需長時間,使用類固醇藥水以減低排斥,類固醇藥水或會令某些病人出現眼壓高的情況,眼壓高或會引致頭痛情況。所以如果術後出現頭痛,都應請醫生檢查。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