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跌倒
Q1. 為何長者容易跌倒?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關節退化、身體反應減慢,都會令長者較易跌倒。另外,隨著視力和聽力減弱,當認知和判斷力出現障礙,都會增加長者跌倒風險。
Q2. 為何長者跌倒的後果較嚴重?甚至影響身體機能?
如長者正服用抗血小板藥或薄血藥,跌倒會增加他們流血的風險。如跌倒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長遠會影響他們的身體機能,包括活動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自我照顧能力。
Q3. 長者跌倒後應如何處理?
首先我們要檢查長者是否清醒,和有沒有明顯的外傷或痛楚,亦應嘗試了解他們跌倒的原因,例如當時是否頭暈或有其他不適。我們可以替長者量度血壓和脈搏,檢查血壓是否過高或過低,或是心跳過快或過慢,這些都可能與跌倒有關。如長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更應為他們量度血糖,因為血糖低亦與跌倒有關。
Q4. 長者跌倒後沒大礙就毋須求醫?
建議長者跌倒後應求醫作檢查,因他們或未能全面報告其不適情況。部分長者甚至會刻意隱瞞,自行判斷自己沒有大礙。醫生會為他們檢查受傷程度,並找出他們跌倒的原因,包括是否本身疾病、藥物副作用,或是環境因素導致跌倒。
Q5. 長者最常於哪個時候跌倒?
長者最常在起床或坐後站起時跌倒,而晚上起床去洗手間亦是高危時間。外出時一些凹凸不平、昏暗或反光路面、人流較多的地方、濕滑的街市、樓梯和扶手電梯等,都是他們容易跌倒的地方。
Q6. 如何預防長者跌倒?
我們可以因應長者個別跌倒風險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幫助他們改善視力、聽力;適當控制血壓、血糖;做好藥物管理和痛症管理;評估他們是否需要用拐杖及助行器,並鼓勵他們多使用;保持家居環境整潔,在通往洗手間的走廊安裝夜燈;在洗手間內安裝扶手;如果長者本身能力不足,便需要照顧者多作陪伴。
此外,長者本身亦需要有預防跌倒意識,例如起床時動作慢一點、日常亦要多運動、依足指示服藥,切勿自行調整份量;注意家居安全,床邊和地上不宜擺放雜物,尤其注意不應攀高爬低;外出時要留意路面、馬路、周邊行人及樓梯情況,長者便能保護自己,出入平安。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