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本院的心臟科服務是由心臟科中心與心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的專業團隊提供。團隊成員包括資深心臟科顧問醫生、專科護士及放射科技術人員等,攜手合作提供由預防以至治療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面服務。我們定必與時並進,精益求精,致力成為一所卓越、在區內享負盛名的醫療中心。
心臟科中心、心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10周年 |
專業服務 |
心臟科中心 心臟科中心專責提供心血管疾病的非創傷性診斷與治療服務,除門診外更特設「全面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計劃」,透過健康教育及專業意見,幫助病者認識引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從而得以預防。

全面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計劃
認識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在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是值得關注的頭號致命疾病。其中,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病率最高,並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病發前可以全無先兆。
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肌肉所需的氧分及營養。當粥樣斑塊積聚在冠狀動脈的內壁,使其收窄或阻塞,會導致心臟缺乏氧分及營養,造成缺血性心臟病。積聚粥樣斑塊亦可引致動脈硬化(動脈 粥樣硬化)、胸痛及中風等病症。
風險評估及疾病預防
心血管疾病的某些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過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不足及吸煙等均可改善。我們的「全面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計劃」藉著風險誘因評估及非創傷性檢查,計算個人的患病風險,並為中、高危人士設計一套合適可行的預防方案。

非創傷性檢查 我們為病者提供以下非創傷性檢查:
- 靜態心電圖
心電圖是利用放置在身體表面的電極,記錄心臟的電流活動,將數據以曲線圖的形式表達。心電圖不僅能為心臟的病理狀態如心肌梗塞、心肌肥大、心律失常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依據,還可以反映體內電解質失調及藥物對身體的影響,因此是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檢查,亦可用作常規檢查或手術前評估。 - 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是利用可攜式監測儀,24小時連續記錄病者的心跳變化,期間不影響正常作息。動態心電圖普遍用於:- 診斷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
- 對懷疑因心律失常而引致的暈厥、心悸(心跳快速異常)或其他症狀者進行檢測
- 評估心律失常治療後的效果(包括心臟起搏器植入、射頻消融術及藥物治療)
- 心臟超聲波檢查
心臟超聲波檢查能夠作多方位、多角度的即時掃描,診斷心臟的結構、功能及血流方面是否出現異常病變。透過最新的組織多普勒成像技術,醫生能準確評估心肌各部位的收縮及舒張功能、協調情況等,從而為病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 踏旋器運動心電圖測試
踏旋器運動心電圖測試是運用活動平板運動機分級增加運動量,使受檢者心率逐步加速,從而瞭解患者在運動時心臟及心血管的反應。這是一項非創傷性的臨床檢查,在操作時可檢測心臟的功能狀態、運動耐量、運動對心律的影響及心肌供氧情況。
 - 多種先進科技造影檢查
除上述檢查項目外,先進電腦掃描血管造影、磁力共振、心肌灌注及正電子掃描等亦常用於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如有需要,我們會盡快與有關部門作出安排。 至於需要接受介入性檢查或治療的病者,則會轉送心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診治。

心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

位於李樹培院15樓的心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CCIC)添置了不少高科技儀器如數碼平板血管造影系統、血管內腔超聲波系統及最新3D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為病人提供心臟介入檢查,以瞭解心血管狀況,協助醫生作出準確診斷和適當治療。
CCIC的服務包括經皮穿刺冠狀動脈球囊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植入(俗稱「通波仔」)、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電生理及射頻消融術以處理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如「房間隔封閉器」治療房間隔缺損)、二尖瓣「夾」治療改善二尖瓣倒流(MitraClip)、左心耳封堵手術(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此外,中心自2004年起引入微創橈動脈介入治療,本中心近九成病人的「通波仔」手術都是用此方法施行。
3D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本中心於2016年9月正式引入最新技術之3D高清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3D-OCT)系統,此技術是一種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採用近紅外光進行拍照,以對光學散射介質獲取光學訊號,如生物組織等進行掃描,獲得的三維圖像及解像度可以達到微米級的圖像掃描。
此技術為全港首先使用,可準確有效評估血管內之斑塊阻塞程度及組織,及更可使用該儀器之「支架優化軟件」,於安裝「金屬」或「生物全吸收」支架後,準確評估血管與支架緊貼成效以及交叉側支的狀況,達致更理想效果。
 影片 >
以上圖片正是利用3D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方法,診斷置入支架後在血管內的情況。
CCIC專業的醫療團隊每年處理逾千宗心臟介入治療個案,當中不乏急症。由於突發性心肌梗塞關乎病人生死,治療時間更是分秒必爭,因此CCIC提供24小時緊急治療服務,確保病人得到適時護理。
心肌梗塞 分秒必爭 衝破黃金90分鐘D2B標準 47分鐘內拯救病人 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而言,時間乃治療關鍵。「D2B(Door to Balloon )Time時間」為病人進入醫院時間(Door)到血管經囊球打通(Balloon)之時間。 心臟科中心及CCIC根據國際標準,作出黃金90分鐘的D2B治療承諾:從病人抵達門診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一刻起計,所有程序包括檢查、診斷及施行通波仔手術等,均盡力在90分鐘內完成,以增加病人生存機會,減低併發症風險。
2011年,CCIC與門診部合作,創出47分鐘的治療紀錄。當時一位病人經門診部醫生診斷患上急性心肌梗塞,CCIC接收個案後,立即通知主任醫生及安排導管室、儀器等,以極速為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整個過程只用了47分鐘,當中的團隊默契令人讚嘆。 導管式診斷及介入治療服務
我們提供以下導管式診斷及介入治療服務: -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
通過心導管檢查,醫生可以準確瞭解心臟結構和功能,並檢查冠狀動脈有否因粥樣斑塊積聚而阻塞,以便為您作出適當治療。
在局部麻醉下,醫生會利用經皮穿刺技術,在病者的手腕(經橈動脈)或腹股溝(經股動脈)引進導管至冠狀動脈入口,然後在X光透視下注射顯影劑,準確地檢查冠狀動脈的阻塞程度,從而幫助醫生決定治療方向。如情況許可,大多數病人會即時接受俗稱「通波仔」的介入治療。
 - 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及支架植入術
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是一種微創透視的介入治療,用於處理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過程只需局部麻醉。
醫生會利用經皮穿刺技術,將球囊導管經病者之手腕動脈或腹股溝引進到冠狀動脈病變之處,然後在X光透視下擴張球囊。脹大的球囊會將積聚的粥樣斑塊壓向血管內壁,從而擴大血管直徑,改善血流。
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普遍經橈動脈引進導管,好處是病者在術後稍作休息即可下床活動。心臟科醫生會嚴格評估病者是否適合接受這項檢查及治療方法。
為了減低血管日後再度收窄的機會,醫生通常會在進行冠狀動脈成形術時,利用球囊將金屬網支架植入血管之內,然後將球囊縮小及抽出,讓支架永久地留在病者體內,支撐冠狀動脈。而新型的藥物釋放支架,更能將血管再度阻塞的現象減低至4-8%。在本中心的病者當中,超過95%是以藥物釋放支架治療。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有時候亦會利用高科技輔助儀器,例如心臟血管內腔超聲波、心肌血流儲備分數(測試血管內之血流量)、高速旋磨鑽(對付鈣化血管)、導向式旋切、過濾器、血栓吸取器等,更準確地診斷及治療,以提高「通波仔」的成功率及減低併發症。
一般「通波仔」的併發症風險約為1-2%左右,死亡率遠低於0.5%。
  - 心臟起搏器/埋置式除顫器植入術
心臟起搏器和埋置式除顫器的作用是監測心臟的電流活動,有需要時輸出電流,使心臟恢復有規律的跳動。心臟起搏器的基本功用是調節心臟跳動,以及防止心跳過慢和不規則,並會於心臟未能自行跳動時輸出電流;埋置式除顫器則可解除因心室性心律失常引致的不適及生命危險。

「心臟同步起搏治療」是利用雙室同步心臟起搏器協調心臟的跳動,從而減輕心臟衰竭的症狀。在局部麻醉下,醫生會把心臟起搏器和埋置式除顫器的起搏線,經上鎖骨下的靜脈引進病人心腔之內。
本中心已於2015年10月開始應用非傳統方法之植入心臟起搏器,「看不見的起搏器(Leadless pacemaker)」,非在皮下植入心臟起搏器,並不需接駁電線延伸至心臟,使心臟收縮,治療心跳過緩病人,而是直接於右心室位置放入一粒大約宛如膠囊大小的微型起搏器,使心臟起搏。
優點: • 看不見及微型起搏器,較傳統縮小了93% • 沒有凸起的皮下囊袋 • 胸前沒有瘡疤 • 不需要連接任何電線或導線
適應症: • 只適用於需要單腔起搏器的患者
 - 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
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分別用於心律失常的診斷及治理。
電生理檢查可評估心律失常患者致病的主因及潛在風險。醫生會將導管經病者的腹股溝引進心臟的房室之內,透過分析心臟內的電流信號,作出以下診斷:
- 診斷曾出現暈厥或心悸的病者是否患上心律失常
- 評估心律失常患者致病的主因及潛在風險
- 測試藥物控制對心律失常患者的成效
射頻消融術是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治療方法。醫生會利用穿刺技術,將特別設計的導管引進心臟。透過電生理檢查得出的圖譜,直接發放高能量射頻到誘發異常心跳的部位,就如電烙般消融致病的路徑或過度活躍的心臟組織,藉此根治心律失常。 - 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

高科技儀器
本中心添置最新、最先進的儀器,全面配合優質的診斷及治療服務:
- 雙向心血管造影系統
這部率先引入本院的儀器利用尖端數碼雙球管探測科技,可清晰詳盡地掃描心血管系統,精確地呈現冠狀動脈的收窄或閉塞情況,有助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並讓心臟科醫生選擇最適當的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方法。即使是較為複雜的病變,也能有效治療。
 - I-Lab血管內腔超聲波系統
血管內腔超聲波造影已成為檢查血管內壁的最新標準。這項先進技術有助掌握及分析粥樣斑塊的嚴重情況,以及支架經植入後在血管內的狀態,以便作出最有效的診治。
 - 心肌血流儲備分數
量度血管內之血流量,診斷血管收窄情況。 - 64頻道電生理檢查系統
此系統能準確分析心腔內的訊號,進行先進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診斷及治療心律失常。
積極參與國際論壇 與時並進 中心的醫護團隊一直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及交流活動,以吸取世界各地的最新醫療資訊和技術發展,務求集思廣益,不斷提高醫學水平,令病人受惠。
心臟科專科醫生亦於多個醫學會議擔任演講嘉賓及進行手術演示,分享醫學心得及最新的治療方案與臨床結果。團隊曾參與的國際會議包括:經導管心臟介入治療會議(TCT)、亞太經導管心血介入治療高峰論壇(TCTAP)、中國介入心臟病科大會(CIT)及歐洲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大會(Euro PCR)等。


養和醫院與李嘉誠基金會「心臟導管介入資助計劃」
 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與李嘉誠基金會早前合作推出「心臟導管介入資助計劃」,基金會在2018-19年間共資助港幣1,500萬元,目前仍有約800萬港元可供有需要病人公開申請。 計劃資助以下四類養和心臟科中心病人接受手術(括弧內為手術名稱)﹕ - 冠狀動脈堵塞(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 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經導管主動脈心瓣置換術)
- 二或三尖瓣閉合不全(二或三尖瓣夾合術)
- 非瓣膜性心房纖顫(左心耳封堵手術)
個案由養和心臟科中心醫生團隊審核,考慮病人身體狀況、經濟狀況、評估術後生活質素的提升等因素。計劃亦會考慮其他心臟科醫生轉介的個案。
李嘉誠基金會資助手術相關費用,而養和醫院及參與計劃的醫生則會減收部分住院費及醫生費,病人需要負擔部分手術費用。
如有查詢,請電郵至﹕LKSFSS-enquiry@hksh.com
獲李嘉誠基金會資助後的四類手術價格參考
手術種類 | 病人平均付費* | 病人所付的價格範圍 |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 HK$66,000 | HK$48,000 - HK$107,000 | 經導管主動脈心瓣置換術 | HK$260,000 | HK$158,000-HK$390,000 | 二或三尖瓣夾合術 | HK$150,000 | HK$100,000-HK$190,000 | 左心耳封堵手術 | HK$74,000 | HK$74,000 |
* 病人所支付的金額已包括住院、手術室、驗血、手術用的儀器、材料,心臟動脈支架及心瓣膜等費用。 價格因應病人情況而定,以上價格只供參考。 2021年12月14日 |
郭安慶醫生
Dr. KWOK On Hing, Vincent
Email:
Vincent.OH.Kwok@hksh.com
陳漢鏵醫生
Dr. CHAN Hon Wah, Raymond
陳良貴醫生
Dr. CHAN Leung Kwai, Jason
周慕慈醫生
Dr. CHAU Mo Chee, Elaine
Email:
echau@hksh.com 鄭翊侃醫生
Dr. CHENG Yik Hon, Marc
Email:
Marc.yh.cheng@hksh.com 何鴻光醫生
Dr. HO Hung Kwong, Duncan
Email:
Duncan.HK.Ho@hksh.com 黃曜東醫生
Dr. WONG Yiu Tung, Anthony
Email:
Anthony.yt.wong@hksh.com辦公時間 |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星期五: |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 星期一至星期五: |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
星期六: |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 星期六: |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 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
星期六: |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